图片来自网络
年初3月份,全国还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下,慈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接诊了一位70多岁持续多天感冒发烧的患者。
被送入医院前,患者已经接连几天体温超过了39℃。CT照显示,患者90%的肺部变“白”,诊断为危重症肺炎,病情十分危急。
在经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中医科等多个科室的综合治疗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体温恢复正常,肺部感染得到控制。
慈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董志君告诉我们,随着环境污染、老龄化社会加速、吸烟人群的不断增加,近年来因呼吸系统疾病来院治疗的患者已明显变多,而且患者的病情也在朝着多样化、疑难化发展。
为了救治像这样的危重症肺炎患者,也为了加强慈林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与呼吸学科建设,董志君从去年开始便一直致力于推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
什么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是一个由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牵头发起,具备国家级认证背景的项目。
PCCM 规范化建设需要医院从包括业务、硬件、人才、制度等多个方面对院内呼吸学科进行全面化规范化建设,像是设立 PCCM 科及病房、规范管理诊治疾病和相关诊疗技术、建设多学科综合诊疗(MDT)和呼吸专科医联体等等...
PCCM 规范化建设考核指标
PCCM 规范化建设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简单来说,就是它能够为所在医院建立一个强大的呼吸学科,提升医院的整体安全性和医疗水平。
然而,PCCM规范化建设可不单单是一句口号,作为一项国家级认证的项目,它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考试审核。
首先由医院根据规范化建设标准进行建设,通过三至六个月的建设期后,申请专家组的实地考核(受疫情影响,今年实地考核改为线上考核)认定评级。
专家组会根据医院科室PCCM的建设情况给予打分。在“考试”通过获得挂牌认定后,医院未来仍将接受项目组的定期复核、动态调整等级。
PCCM 规范化建设四个等级
严苛的考试审核标准、国家级的专业背书以及漫长且专业化的建设流程,这一切都让PCCM 规范化建设这一称号显得“含金量”十足。
慈溪市首批通过该项认证的医院
慈林医院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线上评审
8月31日,在经过一年的筹备建设后,慈林医院终于迎来了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的线上评审。
专家组从部门建制、硬件设施、人才梯队等多个方面对科室进行了细致的考核,同时,通过现场视频连线,专家组对科室门诊、危重症监护室、肺功能室、呼吸内镜室、睡眠呼吸疾病诊疗室、病房等进行了“云”视察,并仔细询问慢病患者的诊疗管理。
慈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董志君在会上汇报PCCM规范化建设情况
专家组对门诊、病房、患者等进行“云”视察
经过一上午的激烈评审,慈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考核,成为慈溪市首批获得“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称号的医院。
“PCCM的规范化建设绝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个政策,而是一个规范的体系。”
打从一开始,董志君就下定决心,要为慈林医院打造一个强大的呼吸学科,提升呼吸疾病的预防诊治能力,切切实实为观海卫及周边地区的老百姓造福。
“
慈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设情况
人才培养:科室定期组织全体医师进行PCCM专培、专修学习,并设置了危重症和感染组、慢性气道病学组、肿瘤及介入学组三个专科学组,分别由三位资深的学科组长带头。
门诊诊疗:设立了呼吸普通门诊,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戒烟4个专科门诊,日常开展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戒烟、肺部肿瘤、肺炎等常见疾病的诊疗工作。
肿瘤治疗:科室配备了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穿刺活检等肺功能检查手段,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各种化疗方面均达到了国内同等水平。
目前慈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拥有住院床位72张(MICU3张)、呼吸机10台、睡眠呼吸仪2台,2019年科室门诊量超30000人次,年出入院患者近3000人,且各项指标呈逐年上升趋势。
无论是专业技术、人才梯度还是医疗规模,都很难让人相信,这仅仅是一家扎根于乡镇的县域级合资医院。
而在这些傲人成绩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推动着这家医院持续精进、不断向前?
或许,董志君在得知通过评审后说的这番话能给我们答案。
“通过评审获得国家级认证固然开心,但却不是重要的,比起如何通过认证、如何获奖,怎样才能给患者以更好的医疗服务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